万物娱乐网 >> 谢金燕

只上Lu1长篇专访在孤岛中央练习单身的都会男阿郎九紫乐队阿克苏吴淑敏朱七

2022-08-02

Lu1长篇专访:在孤岛中央,练习单身的都会男子

全文共9800字

读完大概要花25分钟时间

1

把音乐厅变成孤岛

8月4日,平日里总是衣香鬓影高朋满座的深圳大剧院,出现了一群几乎是第一次来大剧院的“不速之客”。跟平时西装革履来看演出的那群中产观众不太一样的是,这些年轻的男孩,大多身穿剪裁宽松的板仔T恤,清一色戴cap帽配上胶框眼镜,穿的则是盛夏标配的五分短裤。

说到短裤,台上在唱歌的那一位,可以说是“短裤教”的教主。在以往的大部分演出里,这个歌手大都选择以短裤的形象示人。这一次来到深圳大剧院的音乐厅,为了尊重场合,他难得换上了演出时很少穿的长裤,甚至还在万年不变的白色短袖Tee外面添上了一件外套。除了衣着上的变化,你几乎很难感觉到,这跟他平时在Live House那些肆意玩乐的表演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最大的不同可能是,这也许是在华语音乐圈的历史上,中文说唱首度登上音乐厅殿堂演出的第一次。

深圳站售罄海报

他是说唱歌手Lu1。早在《中国有嘻哈》出来之前,Lu1就已经有了一个叫“中文说唱指标人物”的响亮头衔。这也不只是个虚名而已,在华语音乐传媒大奖、唱工委、豆瓣阿比鹿、中国嘻哈颁奖礼等态度中立的权威颁奖礼上,他都拿到了代表业内专业人士一致认可的“最佳说唱专辑”奖项。

每个行业的“指标人物”,都要不断锐意革新,为行业开拓新的可能。由Lu1领衔的概念现场“孤岛唱游”(Nomad Studio Session),此前已经接连登陆北京Blue Note、上海&广州JZ Club三个爵士界的指标性名所。来到第四站深圳,Lu1的老板、明堂唱片厂牌负责人李天杲想让Lu1尝试更不一样的新鲜玩法。

自从把Lu1成功“推出市面”后,李天杲时刻在思考的是:说唱在公众心中依然还是“非主流”,爵士也是小圈子里的爱好,假如想让中文说唱“走出去”,让爵士说唱走得更远,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为了更好地展现出Lu1在音乐上的别致质感,明堂唱片历经多番沟通游说,终于成功把这一次的“孤岛唱游”深圳站,安排在深圳大剧院的音乐厅演出。

有歌迷形容,在深圳大剧院音乐厅看的“孤岛唱游”,是她本年度看过“最高级且最舒服的说唱Live”。这对Lu1来说,也许是完成了又一件里程碑式的创举。当中文说唱登上平时大都只承接严肃演出的音乐厅,当听嘻哈的年轻乐迷走进属于另一个次元的音乐厅,这似乎也意味着,Lu1这一位传说中的“中文说唱指标人物”,再一次拓宽了中文说唱的边界与可能性。

Lu1登陆音乐厅

但Lu1本人好像不太在乎“音乐厅”、“指标性”这些媒体看重的关键字眼。深圳演出后的庆功宴上,Lu1还是换上了最爱的短裤,在一家大懒堂通宵营业的潮汕菜餐厅喝着夜粥,认真地跟我们聊起了首登音乐厅演出留下的少许纰漏、失误与遗憾。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对浮名不太放在心上的艺人,他更在乎的,是音乐。

我们首先聊起了短裤对他的意义,短裤几乎已经成了大家对“Lu1”这一个人品牌的第一想象,可惜没能在音乐厅看到他继续穿短裤。Lu1马上露出了他招牌式的憨厚微笑:“在Live House的小舞台上跑来跑去,跳来跳去,好像还是穿短裤比较舒适啊!”台下的Lu1,笑起来总有一点没心没肺的傻,但又非常可爱。

而当Lu1回到台上,也许跟他UCLA本科+硕士高分学霸的身份有关,这个平时和蔼的大男孩,总会突然化身成热爱说教的音乐老师。他的talking环节并不会讲什么冷笑话,也很少跟大家嘘寒问暖,反而是不厌其烦地教育乐迷,哪两首歌之间的连结部分是互有关联的,不要在这个时候鼓掌,破坏配乐的感觉……

在某个时刻,深圳大剧院的音乐厅变成了Lu1老师的阶梯教室,但歌迷却都很受落Lu1“严谨治学”的这一套严肃说辞。在上海站的“孤岛唱游”,Lu1自己是这样总结的:“我真的是一个很爱讲大道理的说唱歌手!”

“至少,Lu1能讲大道理,证明他有去想,他不是为了讲而跟歌迷讲这些的,而是真的有去想,这总比那些空虚、空洞、言之无物的歌词要好得多!”跟Lu1同在明堂唱片旗下的电子/新爵士制作人白天不亮,也很认同Lu1的这一种另类talking方法。志趣相投的人,总是很容易就能聚合在一起。

在演出的开头与结尾,Lu1都用一句简洁的“大家好,我是来自明堂唱片的Lu1”来介绍自己,并多次在演出中段感谢明堂唱片。Lu1所属的明堂唱片,是来自成都的知名厂牌,定位于Urban Music,旗下有多组独立电子、嘻哈艺人,明年就是李天杲成立这个厂牌的十周年纪念。为什么会有艺人会愿意这样不断把厂牌挂在嘴边?用Lu1的话来讲,就是“我是来自这个大家庭的说唱歌手,而不只是签约艺人”。

Lu1说:“我看过很多音乐人的演出,他们都是以音乐人自己的身份来活动,听他们的音乐,你不会知道他是属于哪个唱片厂牌的,你只知道他是谁。但明堂唱片不一样,我们的厂牌定位、品味是非常鲜明的,专场演出也全都是我们公司自己做的,哪怕亏钱我们也一定要做。能认同你全部创作理念的这种厂牌很少,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已经不只是一个唱片公司了,就像是玩在一起的大家庭,而不是单纯的雇佣关系。”

正因为有了明堂唱片不计成本的斥资投入,“孤岛唱游”的中型编制,跟Lu1之前基于专辑的所有小型巡演都有点不太一样。加入了萨克斯、鼓手、贝斯手、钢琴手、女声(人声也是一种乐器)、DJ等演奏家之后的这一支爵士乐队,在规格上显然更高级了,而创作上的空间也自然更挥洒自如。

Lu1用“更灵活”这个词来形容新的乐队编制:“深圳站有一首全新的歌,是提前一天才开始排练的,大概走了三四次就开演了。我第一次给大家听这个Demo,乐队就现场马上把这个编曲做了出来,设计好哪位乐手在哪一个部分进来,又在哪个地方跟观众互动……我们在现场立刻把东西定下来,然后再非常熟练地去一件件执行。这样的音乐形式,在现场演的震撼力真的是非常不一样的。”

深圳站门票长这样

Lu1最希望“孤岛唱游”能实现的是,每一场,都能跟全编制的爵士乐队来一场“无法重来”的现场即兴演出,藉由爵士乐的自由、嘻哈的自我表达,把自己内心的所感所想传递给台下的观众。毕竟,能引发更多的思考,才是真正令表演者开心的事。

谈到在音乐厅表演最大的不一样,Lu1说,因为舞台比平时大了,跟乐手之间的沟通,好像也变得更困难:“有一个小节错过了,我在现场想让乐队先hold住,就临时做了一个手势,但好像只有离得比较近的贝斯手看到了,只有bass空出了一拍,其它站得比较远的乐手就没注意到,像鼓手就多打了一拍,我当时也愣了一下。”

在Live House的小舞台上,也许一个眼神一个转身,乐队跟歌手之间就能瞬间明白彼此的需要。但当舞台变大,人与人的距离变大,习惯了紧凑编制的乐手们无法站在彼此身旁,此时的音乐厅竟然也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沟通不畅的“孤岛”。

在深圳大剧院的演出完结后,习惯了音乐厅高大上气氛的观众,连“Encore”也不敢大声喊出来,导致原先安排好的安可环节流产。把音乐厅变成一座孤岛,似乎是无心插柳,但也正好广智暗合了这次演出的主题。

“这是一种形式上的限制,当整个空间被压缩了,那个气氛马上就出来了!”除了把孤岛放上音乐厅的殿堂,Lu1甚至还狂想过,把舞台变成一个真正的圆形孤岛,被观众团团围在中央,在演出过程中360度不断旋转着。

除了很少出现在音乐厅的嘻哈一代年轻人,那天晚上的深圳大剧院,还来了一对六十开外的老夫妇。也许是忘了关提示音的缘故,在某首歌相对安静的间奏中间,老人家的突然响起了《梁祝》的铃声,音乐维持了十秒钟之久,有人甚至还以为,Lu1特意为登陆音乐厅加入了中乐元素。

这个沟通不畅的小插曲,本身也很“孤岛”。

2

单身汉的孤岛

为了这一次“孤岛唱游”的巡演海报,李天杲为Lu1设计了五款海报,并搭配五个相应的短视频在上传播发酵。李天杲最初希望,能用这一批极简意味十足的海报与视频,呈现出Lu1性格特质里较为“性冷淡”的那一面,没料却反而在友口中意外收到“好性感”、“诱惑力十足”、“太有性暗示”这样的评价。

也许,Lu1的性感,正在于他的这份“不自知”。

五站的巡演海报上,Lu1都在重复做着自己一个人生活时每天会做的日常小事:上海站是窝在沙发里阅读纸质书,北京站是拿起一瓶酒自斟自饮,广州站是坐在地上泡咖啡,深圳站是穿着平角内裤(露了几根脚毛)给自己熨衣服……还有即将公布的11月台北站,则是亲笔手写信件寄给朋友。

这些事,别人做来也许稀松平常,但通过镜头的放大与渲染,我们才惊讶地发现,原来男孩Lu1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轻熟都会男人味,竟是如此吸引。也许是见惯了沉迷游戏的大男孩,看到Lu1这一种复古的旧时做派,还是觉得难得。

上海站,一个人读书

Lu1的生活习性,跟许多现代人都大相径庭。

他至今仍然偏爱纸质书的质感,即使现在人在美国亚马逊工作,也很少使用kindle看电子书;他会到二手市集逐张收集心爱的黑胶唱片,闲下来的时候就会拿出来放,只因实体唱片有着线上音乐无法取代的感觉;他还会亲手写信,之前每年圣诞、新年时,都一定会写明信片寄给朋友,每一张写的都是不同的内容……

那么,Lu1你有收到过朋友寄来的回信吗?“后来我发现,明信片全部发出去之后,回复率大概只有5%左右。可能写明信片这件事还是太过复古了,大家都没有回复的这个习惯吧。”

也是,毕竟要寄出一张明信片,可不像回复一封E-Mail那么简单,在电脑上操作几秒钟就能完事。你得先去选购合适的明信片、买等值的邮票、拿出好久不用的笔、一笔一划填上朋友家的地址……最后,还得到街上找邮筒,多么麻烦!

正是朋友们对手写明信片的“已读不回”,让Lu1第一次意识到,这样子的自己,其实也很像一座“孤岛”。

北京站,一个人喝酒

“孤岛唱游”的概念,其实源自英国17世纪诗人约翰?多恩的一句话:“No man is an island,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本来应该是常识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反而却变成了大家的共同诉求。

似乎,在这样一个强调自我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躲在各种各样反射着冰冷光芒的屏幕后面,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头,活生生地活成了一座孤岛。

这是“孤岛唱游”的其中一段文案:我们披星戴月地漂泊在拥挤的大街上,在标签里寻找方向,各自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就像茫茫宇宙里,一颗颗有着自己独自轨道的星星。我们从一段关系流浪到另一段关系,每一次相遇,都可能是我们在同一时空里的唯一交集……

Lu1为这一番关于“孤岛”的思考,找到了一个关键词:Nomad,意为游牧。

现代人越来越像游牧民族,永远在通勤、出差、旅行、搬家,永远不知道下一秒钟自己即将置身何处。办公室的格子间,机场的候机室,高铁站的月台……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总有一些让你感觉到自己就跟“孤岛”一样的寂寞时刻。我们也许有了更多的独处时间,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学会跟自己好好相处。

Lu1已经单身好一段时间了,单身久了的人,总会散发出一种奇特的荷尔蒙,把自己彻底活成一座置身于人群中的“孤岛”。当看着别的岛屿一个接一个忙着与陆地接壤,只有自己还在海上漂泊,那份成为“孤岛”般的心情,到底是怎么样的?

Lu1的答案是:学着去享受,做一座快乐的孤岛。

广州站,一个人泡咖啡

结束了之前两段感情关系之后,Lu1开始重新练习,跟保持单身状态的自己平和共处:“现在的独处时间真的是越来越多了。之前有交往对象的时候就还好,现在周末我都一个人,懒得出门。有些人就是完全不能周末呆在家里,但我是完全OK的,全天不讲话我也可以。我应该算是内向的人,内向的人每周至少要花时间跟自己独处一天才行。”

恋爱时很少下厨做饭,现在一个人住,Lu1就尝试给自己做一点简单的菜。他买了一个小烤炉放在院子里,想吃烤鱼的时候就把椅子搬到天井,坐在烤炉旁边等着鱼烤熟:“烤鱼的时候,你得看着炉子,我就在旁边看书,完全不碰。那一段完全不受干扰的时间,对我来说就是很重要。”

这段时间里,Lu1几乎读完了村上春树的所有作品,最近刚看完的是《刺杀骑士团长》。从《挪威的森林》到《1Q84》,村上春树给Lu1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总会突然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物冒出来,就像王家卫的意识流电影一样:“这些中途插入的人物,对整个故事的推动没有大的作用,也不像是在刚开始写书的时候就设计好了,有一点像爵士乐的味道。只是写到这一个地方,村上感觉需要一个警察,然后警察的身世就突然出来了,他真正参与到这个故事就只有两三章,这是村上春树很爱用的。”

多了时间一个人在家里,意味着有了更多机会上购物。Lu1的客厅里已经堆满了各种尺寸大小的快递纸盒,身外物与日俱增的速度之快,每次搬家都让他深感头痛。但有一次,因为家里的门铃坏了,所以Lu1就跟一门之隔的快递员彻底失联了。这种时候,连独居的家也变成了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

当然,有时候Lu1也得要克服身为“孤岛”的恐惧感,强制自己必须出门社交:“有的周末还是一定要出门走走,再不出去的话就快没朋友了。这个大概跟年纪有关,人的疏离感会越大越严重。跟好多朋友都很久没见了,现在我在洛杉矶仅存的朋友,十只手指头都可以数得完了。”

减少无效的社交,是为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Lu1此前之所以放弃过往在德勤的高薪厚职,就是因为它“强制我要放弃很多个人的时间”,让生活变得非常不自由。竟然可以拥有一整天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这是Lu1单身后的最大发现。

他决定把这些“多出来的时间”,留给自己去尝试更多新的音乐元素:“不一定非要把一首歌做出来,我今天就试着做做看这个事情,尝试一下不同的音乐制作,做不出来的话也没有关系。反而那种‘今天一定要做出什么来’的想法,会更加束缚自己的创作空间。”

3

孤岛的成长史

要了解一个人的创作动机,自然要回溯创作者的原生家庭跟感情经历。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年少时的男孩Lu1,是如何成为今时今日这样的一座“孤岛”的?

Lu1说,父母从来都不愿意跟他聊年轻时的事情,关于上一代人的青春,只能靠自己从书里一点一滴地寻找。有一次,他带着父母去看一部关于中国内地恢复高考的纪录片,当灯光亮起时,他发现身旁的父母,竟然都哭成了一个自己不认识的脆弱的人。不止他的父母,全场的中年人几乎都站不起来了。

“父母在孩子面前永远是父母,但其实他们也曾经年轻过,他们也曾经像《男孩》歌里唱的那样。从前我一直以为爸妈是天,是永远刀枪不入的。当你突然发现,爸妈原来也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的时候……当每个人意识到这个东西的一瞬间,是非常震撼的。”

这正是大部分中国家庭的相处模式。Lu1自小跟父亲相处的时间不太多,大部分时间在外公干的严父,只是负责在家里“唱黑脸”的严厉角色。母亲、外婆、阿姨,家中的女性长辈,就成了陪伴Lu1长大最重要的家人。女性天性里的细腻,也为Lu1的说唱创作注入了不一样的能量。大概因为自小泡在女性堆里长大,Lu1才写得出这样温柔的歌。

说唱这件事在它的发源地,本来就是对女性、对性少数群体有一种天然的抵触,只是中文说唱大多规避了这一点。而明堂唱片为Lu1经营的形象,也与我们一贯认知中“钢铁直男”feel的rapper非常不一样。

长大后的Lu1,终于正视了这样一件事:“我感觉自己在某些事情的理解上,会比其它男生要细腻一点,也不那么像男孩子。刚跟前前女友分手时,我写了一首诗,有朋友读完之后说‘这个太不酷了,太不男子气概了,太弱了,太柔了’,但我写的,就是我当时最真实的想法啊。”

这也许就是Lu1创作时无坚不摧的感性利器。他能抓得住那些细碎精准的个人感受,把记忆里的碎片都写成有画面感的歌。

回过头看《不能带你去》这首歌,最让Lu1心生惊讶的是,二十来岁的时候随手写下的情歌,竟然也在冥冥之中预言了自己日后的感情结局:“再也不能带你去,那些地方……”

Lu1生命里最铭心刻骨的一段感情,正好也是他“从男孩到男人”的关键转变节点。数年过后,Lu1才慢慢学会了从中反思,自身在感情上的得失,更多地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以及对这段关系所造成的磨损。

Lu1最近看到一份歌词,感觉就像是在描写他的这段经历:我来到了海边,但我还不会游泳;我遇到了你,但我还没学会爱。

4⑴0深情的男孩Lu1

现在回想起关于爱情的片段,Lu1脑海里都是一些相当珍贵的回忆。这里是Lu1在这次采访中,提到的两段关于恋爱中的光线描述,以及那些不可逆的时间:

“刚认识她的时候,她还住在三藩市,我周末会从客户那边飞去三藩市找她,呆上一两天的样子。到了临走的那一天,当时我没住酒店,住在朋友的家,她就来朋友家找我。我们两个人躺在地毯上,那时候已经黄昏,都没什么光了,我还有30分钟就要赶去机场。那一刻,明显感觉到时间在流逝,连时间都变成是固体的了。原来时间跟感情的流逝,都是不可控制的。感觉你每一秒都在失去这个东西,而且那个东西还是你非常珍惜的。那剩下的30分钟,让我意识到:原来人可以这么喜欢另一个人。”

“另一个画面能够购买1台这样的装备是,她要从洛杉矶搬回三藩市读书,她自己先飞回去,然后我再把她的行李、家具、个人物品开车运过去。回程的时候,我本来应该自己一个人开车回洛杉矶,但她想陪我再一起开回来。我们开车路过一个小农场,草莓园在卖一些新鲜摘下来的草莓,就停下来买了一小盒。差不多是下午两三点的时候,刚好就有一束光从车窗外面射过来,打在车内的glove compartment(手套箱)正好是一个方形,她就拿着那个绿色的草莓盒子,红色的草莓……”

就这样,Lu1写了一整张关于“前度”的新专辑,描述二三十岁城市男孩对感情的不甘与理解。

这张专临沧辑中的大部分新歌,大都是以远去的感情作为出发点的:“不一定会拘泥于一张完整专辑的形式跟歌曲数量,我只是想把这些感受写下来,感情经验的起伏,的确会让你对一些东西更加敏感。假如写完了最后是五首歌,那就按五首歌的量来发一张EP。”

4

成为孤岛间的桥梁

从第一张专辑《男孩》的封面开始,除了接受极个别的媒体访问,Lu1基本上很少以照片示人。每一个风格化的插画唱片封套,让人逐渐记住了他戴的黑框眼镜跟帽子,以及总是被修理得干净整洁的胡渣。

给说唱加点爵士,再在爵士里融入说唱,这是Lu1特有的混搭味道。加上他那一口混合了中西感觉的中文唱腔,以致经常有新来的歌迷在他的唱片条目下留言评论:“哥们,这到底是哪里的口音?”

我跟Lu1说,这也许就是你的人生,像旅行插头一样,一直在承担着不断“转换”的这样一个角色——甚至可以说,是连接每座“孤岛”之间的那道桥梁。

因为平时说中文比较少,Lu1在讲话时的声音相对比较低频,经常有些词语在空中就消失不见了,你只能透过上下文猜测他大概在说什么(说英文的时候就没有这个问题)。常年在海外生活,导致Lu1的中文读写不算太流利,他需要通过不断阅读中文书,才能回到这个语境中来。

我们的第二次采访,约在了一家中菜馆。Lu1点了一杯冰水,但服务生却好像不太知道餐牌上没有的“冰水”该如何出餐。前后扰攘了好几回,末了才给我们端上了一杯热水、一杯冰块。热水加上冰块,就等于冰水吗?这件小事仿佛在提示我们,一个无法“转换”语义的世界,是有多可怕。

Blue Note那一夜

唱歌让台上的Lu1变得更有魅力,但他懂得适时把这种魅力在生活中收回来,这是心态上的一个“转换”。包括每次从美国飞到中国参加演出,地域上的“转换”,语言上的“转换”,时差上的“转换”,身份认同上的“转换”……这都是Lu1身上,让人有兴趣想深入探究的一些跨文化议题。

关于身份认同,“你是哪里人”这种问题,永远是最难回答的。Lu1是中国人,在海外长大,给美国亚马逊打工,唱片合约签在了成都的厂牌……在亚马逊,基本没有几个同事知道他在中国有一个说唱歌手的身份,但在尊重个人隐私的美国,只要假期足够,员工请假并不需要理由,这在华人的语境看来,简直有点不可思议。

“随着年纪渐长,你对世界的理解、生活的习惯、交往的圈子越发不一样,你带着一个复合的世界观去认知每一件事,你所看到的世界也变得越来越难跟别人分享。”Lu1自己倒是很享受,晚上下班之后,回到家中全情投入做音乐的那个忘我状态,可以让他跟白天的上班族生活完全区隔开来。

“我在做不同的事情的时候,整个人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下班后,我就是以一个音乐人的状态在做这些事情,连整个思维的方式都变了。因为我有第二份工作,我不用按照发片艺人的压力来写歌,在一些商业合作上,选择的余地也比其它艺人大很多。”这时,一旁的李天杲终于忍不住插话:“嗯,有钱的合作他基本都不接。”(……)

像大部分音乐人一样全职投身音乐,反而一直不在Lu1的考虑范围之内,他选择以一种相对折衷主义的方式,来继续自己的音乐梦:“我的想法是,要做让自己满意的工作,音乐可能会是其中之一,但不会是全部。编程对我来说,不只是一个工作那么简单,还能让我学到不同的东西,同时也带给我音乐无法带来的成就感。”

每天按照固定的时间表上下班,对Lu1来说并不是一件苦差事,因为他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上班对我而言,不是‘今天早上又要去上班了’那么苦,当然偶尔有些天会是这样,但是在更多时候,这就是我的一天。比方说,我今天早上要做这个事情,这个事情是让我有成就感的,我是喜欢的,因此我晚上可以去做一些完全属于我自己的事情……”

现场专辑封面

我所见闻过的很多艺但是1旦有定单人,他们的工作,就是保持24小时的发光状态,丝毫怠慢不得。即使是在跟朋友吃饭,也得时刻保持礼仪。但Lu1跟他们不一样。他有一份正职工作,每次下了舞台,就彻底回到自己的人生当中。离圈子有一点距离,对创作者而言是好事。无论是明堂唱片还是Lu1,他们跟华语说唱圈基本上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态度,不会去diss任何人,也不跟谁特别亲近。

而Lu1身上的这一种过度的礼貌感,既兼容了中西方的特色,有时候也会被看作“拒人千里之外”。有朋友就曾经这样评价过Lu1:“头一天晚上,你会觉得自己跟他很熟,然后第二天早上,他就会对你像一个陌生人一样。”

也许,正是Lu1体内的自动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他正是一个理智与感性的矛盾体,白天写理性的程序,晚上写感性的歌。而《划破气流的人》,就是这么一首带着“矛盾感”的歌。写这首歌的时候,Lu1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离开德勤咨询顾问的岗位,回到学校念书。

“《划破气流的人》是放下了一个担子的感觉,凌海未来都已经订好了,过去也已经切断了,我终于可以很平静地面对自己做的决定。这首歌对我意义最深刻的是,是我真正为自己做决定的那一个点。老实说,刚开始的第一份工作,选择权其实并不在我,只是我必须得这个样子,感觉我只是一个‘被选择’的对象。”

“但当我在放弃一些东西的时候,反而真正意识到我在做选择。我有了足够的勇气与决心告诉自己:这个东西不适合我。如果有一件事情,它需要你勉强的话,你做太久,是对你的人生有所改变的。我意识到,前一份工作,它更多的是在改变我,但那个方向并不是我想要的。能做这个决定,我已经理解自己想要什么东西了,我意识到,我是有做这个选择的能力,我是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主的。”

每当在一些微妙的时刻听到自己写的《自己做决定》、《划破气流的人》,Lu1都会将之视作一种提醒,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写这些歌时的初衷:“偶尔在巧合的时候听到这些歌,会在你当下经历的这个阶段告诉你,原来自己当时是这样想的。这些歌可以把自己带回到创作时的那个状态,不断提醒你,你永远可以自己给自己做决定。”

继续当一个都市背包客

现阶段对Lu1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自己一个人一手一脚打造的小家:“我非常享受在家里做音乐、做自己的事情时候的那个状态,我的个人空间就在那里,我要的所有东西也都在那里:我的音响,我的电脑,我的书,之后也许还会再添加几盆植物……我的家就是我的工作室,这就是让我最舒服的地方。我看书一定会坐在自己的沙发上,吃饭也会坐在那边,它能给我一种安全感。”

结束访问、准备登机回美国前,Lu1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你知道那个感觉吗?就像是俄罗斯方块正正有一个piece掉进去的那个感觉。”

——大概就像是,孤岛终于找到了靠岸的港口的感觉吧。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微博签约自媒体:@王击凡

豆瓣:豁达叉鸡

虾米音乐+音乐+易云音乐+企鹅号+天天快报+腾讯:豁达音乐时代

XuanDongFeiYang Tech. Co. Ltd.
Metal Tire Pressure Gauge (HL
Cutting Wheel for Stainless Steel Pipe
New Special Hot Selling Tobacco Grinder
友情链接